《罪之声》。
但是,塩田武士不是谜案YouTuber,不是讲套自己的破案理论就满足。如今已过追诉时效的固森案,已经「无案可破」,即便找出这桩重大悬案的真凶,在刑法上也无法治他入罪。而塩田武士坚持查案的动机,是希望以真相来厘清「罪」的责任与影响。曾根是无知的共犯,当知道家庭和乐、事业平顺的自己,竟然是当年造成社会不安的共犯之一,曾根的「罪意识」令他抬不起头。而除了他当年的录音之外,还有两段同样是儿童录音的勒索通话,这些孩子又背负了什么样的罪呢?他们又因此背负了什么样的悲惨人生呢?这些无辜的孩子,需要知道罪的真相。
《罪之声》。
身为记者的阿久津,则是站在新闻媒体的角度,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与媒体该有的定位。当年报导固森案的媒体,也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帮凶,但当犯人迟迟没有落网、社会逐渐恢复平静之后,这些造成社会不安的媒体,却没有遭受任何的批评。也曾经是为了新闻头条而消费被害人的阿久津,找到了一个赎罪的机会,他要挖掘出真正该负责的真凶,并且为那些因固森案之罪而受苦受难的人们故事,公开在社会大众面前,让世界知道这些不该受罪的罪人内心的悲苦。
《罪之声》。
很容易可以发现,《罪之声》这本440 页的作品,有缜密的推理过程、还有想要伸张的社会公义,是一本重形式也重内容的社会推理小说——简单说,这是部大堆头小说。那么,改编一本规模如此宏观的小说成为电影,《月薪娇妻》、《现在,很想见你》、《花束般的恋爱》导演土井裕泰,能够完成这项艰困的任务吗?
《罪之声》。
答案是悲观的,如果是70 年代擅拍此类大型社会写实犯罪电影的野村芳太郎导演(《砂之器》《八墓村》《鬼畜》等),他应该更能得心应手。但是常拍恋爱剧的土井裕泰,似乎较习惯堆砌两人小世界之中的细腻细节,而非《罪之声》里有双主线、事件范围涵盖英国与日本、事件层级概括政府高层到地方帮派的巨大社会事件。尽管土井裕泰已经将《罪之声》拍成了长达2 小时20 分的长篇电影,但是这么长的篇幅却仍然容纳不下《罪之声》的所有细节,相反地,明显已经省略小说许多设定的《罪之声》电影版,在片长冗长的情况下,看起来却仍然处处便宜行事。
《罪之声》小栗旬、导演土井裕泰与星野源。
必须要说,如果你对固森案一窍不通,或是你是2000 年代以后才出生的观众(80 年代与2005 年台湾两度出现模仿固森案的下毒案件),那么《罪之声》电影的前半,绝对能给你上一堂很棒的历史悬案课。但是,当电影行过中段,《罪之声》便开始浮现明显的无力感。你会发现许多重点线索与线人,都纷纷地自动出现在主角面前——仿佛他们已经等了35 年,今天迫不及待想找个人聊聊。同时,许多线人也能对35 年前的一面之缘、或是偶而听到的一句无心之语,记得清清楚楚一字不漏。这是剧情安排上的便宜行事,令人感受浓浓的一厢情愿。
《罪之声》。
如果你喜欢小说《罪之声》兼顾奇想的案情设计,与悲天悯人的正义观,那电影《罪之声》应该会令你有点失望。土井裕泰确实铺陈了一些感人热泪的细节,明确地要你为当事人掬一把迟来的泪水。但是除了上述因便宜行事而草草交待的缺点之外,两位主角之一、饰演西服行老板的星野源,他的演技也没有足够说服力,让观众相信他被迫成为共犯的内心撕裂,许多他掉泪的感人桥段,看起来都很虚假。而更糟的是,《罪之声》中段有一大段时间,星野源就这样消失在剧情里,仿佛他的存在是可有可无。
《罪之声》星野源,中段缺席是跑去把妹吗?
小栗旬已经证明自己是有银幕魅力的演员,他的角色是「小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的讨厌角色,但是他饰演的阿久津,却让人无法讨厌。阿久津有死缠烂打的赖皮性格、坚持找出真相时的冷酷、这些演出都对小栗旬来说不是问题。
《罪之声》小栗旬。
《罪之声》仍然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毕竟它将塩田武士的小说,改编成为更通俗简便的形式,让你理解这桩35 年前悬案的一种可能真相。当然,你也许直接看小说会是更棒的选择(然后在脑中幻想小栗旬的英姿)。
《罪之声》也有改编漫画版。
《罪之声》告诉我们一种赎罪的正确方式,那就是无论法律能不能制裁罪行,我们都应该挖掘出罪行背后真正的犯因与真凶,那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成就感、也不是为了再度消费被害人,而是因为罪行会衍生出更多我们看不见的不幸,那些不幸与追诉期限无关,尽管过了数十年,仍有人因这些不幸而受罪。我们必须为他们讨回公道,就从让所有人都得知真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