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不少观众对被窝与淋浴间产生阴影的《咒怨》(Ju-on: The Grudge),据说原本打算命名《咒怨灵》,但在原创者清水崇的坚持下,仅保留了前两字。假使此说法为真,那么他对恐怖作品的确眼光独到。「怨」比「灵」的型态更飘渺诡异,而且与人类的情绪息息相关,字面上即隐含了破坏性的负面倾向。
《咒怨》
清水崇虽然让灵体在片中频繁出场,却不忘提醒观众,在故事里造成一连串死亡事件的元凶,其实是含冤而逝的死者残留在现场的恨意。它如传染病不分敌我地袭击每位接触者,他们没有补救或讨价还价的机会,只能藉由死亡体验当事人的苦痛。
撑起《咒怨》半壁江山的怨灵伽椰子与俊雄固然外貌骇人,但他们悲惨的往事与死法才是让人不寒而栗之处。只要观众对他们感到同情及不舍,就能理解那漫无边际的狂怒、拒绝沟通的深沉恨意,与无力回天的强烈绝望。
《咒怨》系列凭这股气势获得巨大成功,然而续集及美国版剧本对伽椰子戏份的重度依赖,却也暴露出此系列的隐忧。后续的《咒怨》不再是描述怨念杀伤力的群像剧,而成为伽椰子的个人秀。更令人不安的是,除了伽椰子的背景故事外,其余角色似乎都缺乏生动的人物侧写,他们的遭遇也无法比拟伽椰子椎心刺骨的创伤。在找到「怨」的继承者前,电影只能让伽椰子的「咒」不断地重生轮回。
伽椰子在银幕上仍所向披靡,却也承袭不少恐怖片角色的滥觞,形象变得单一且制式化。2016 年的《贞子VS 伽椰子》将《咒怨》系列的商业价值压榨殆尽后,创意渐失的《咒怨》也暂时下台一鞠躬。
四年后,日本影集《咒怨之始》(呪怨:呪いの家),及美国的外传《怨咒》(The Grudge),不约而同地以反璞归真的路线重新出发,并以不同的人物及故事翻拍《咒怨》,意图找回此系列的原始活力。它们沿用旧作的跳跃叙事与复古的影像风格之余,也为故事添加更写实的质感。
《咒怨之始》
《咒怨之始》近似以《咒怨》为名的日本猎奇犯罪史,《怨咒》则强化悬疑气氛、舍弃花俏的吓人手法,使它成为一部安静到令人窒息的恐怖片。电影没有刻意说明诅咒与突发暴力行为的因果关系,从头到尾都弥漫强烈的疑虑及不安,侦办离奇杀人案的警察,也只能被动地解读鬼影幢幢的幻象,直到自己成为下一位见证者。
《怨咒》
平心而论,《怨咒》与《咒怨之始》皆踏出正确的第一步,然而两部作品前进的方向也决定它们的成败。《怨咒》气氛掌控得宜,却并未摆脱旧作的包袱与阴影。使它就算换了新的角色与怨灵,仍无法开创崭新的视野及格局。而片中几个刻意模仿《咒怨》的惊悚镜头,则弄巧成拙地破坏了电影精心营造的迷离气息。不过《怨咒》最大的败笔,还是在于对「怨」这个关键主题的忽视,也枉费它在片头解释原作概念的用心良苦。
《怨咒》
《怨咒》里变成怨灵的费欧娜与女儿,本身就是伽椰子的受害者,也是诅咒进入美国的跳板。这个意图衔接《咒怨》世界观的设定有个不利因素,那就是费欧娜的怨恨并非源自人心的恶意,而是超自然力量的驱使,(追本溯源,杀害妻儿的佐伯刚雄才是《咒怨》的元凶)这让观众难以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情感共鸣。《怨咒》原封不动的搬演《咒怨》的故事逻辑,在创意上早已尽显疲态。比原作更薄弱的怨灵形象,可说是让它溃败的最后一击。到头来,它始终被困在「模仿」及「创新」的中间地带,进退不得的窘境,使它仍无法逃脱《咒怨》的创作瓶颈。
《怨咒》
与稍嫌保守的《怨咒》相比,《咒怨之始》的作法就相当大胆。它打破了旧作的所有剧情框架,除了几位人物的关系神似《咒怨》,剧中几乎找不到系列作品的任何影子。另一方面,它采取了与清水崇相反的创作方向,减少灵体的出场戏份,将焦点放在以「憎恨」为经纬的人际网络上。这让「怨念」的主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再局限于旧作的杀戮循环。怨灵不一定夺人性命,却会一点一滴地侵蚀被附身者的人生,并在某个关键时刻轰然粉碎,造成连锁性的伤害。
《咒怨之始》
但反过来看,这些人的极端情感,与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似乎早预示了破灭的结局。这种不知是作祟或人祸的微妙情境,是《咒怨之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观影乐趣。
《怨咒》
《怨咒》与《咒怨之始》皆有另创新局的革命雄心。《怨咒》有着稳健的开场,却陷入创意迷航的困境,在茫茫大海中绕着圈子空转。幸好《咒怨之始》的经验倒是指引一条可行的脱困方向。《怨咒》剧力万钧的恐怖结尾,显示美版《怨咒》还是蕴含大有可为的潜力,但要如何开发这股创作能量,仍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迫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