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杰森瑞特曼( Jason Reitman ) 导演执导的《 厌世妈咪日记》( Tully ),电影一开头我们看到正怀着第三胎的女主角玛萝(莎莉赛隆 饰) 温柔的帮儿子琼纳用刷子刷着背、手臂,眼神中投露的关爱,对孩子的温柔呵护,「慈母」的形像呼之欲出,但在下一个镜头,我们看到玛萝一边要帮琼纳穿袜子,一边要叮嘱着老公帮女儿莎拉带吸入器,莎拉还大声的嚷嚷要妈妈找东西,玛萝终于按耐不住抬高音量:「那东西就在床上,妳自己去找!」慈母形象正慢慢从我们脑中fade out。
到了上学途中,因为玛萝停了不是琼纳熟悉的车位,他失控尖叫,玛萝费了好大力气才在原来的车位停好,而此时我看到口中说出「我们停好了」的玛萝,像是力气耗尽般,对着镜框外的我们投以求救目光,这一天最初的时光都如此难熬,我们要怎么想像等到第三个孩子出世后,接下来的时光?
新生命,新生活──不全然是美好的
果不其然,等到baby 诞生,新生带来的喜悦很快就被哺乳、解便这样的日常给消磨掉;假以老师口中很「独特」的琼纳能否继续就学,也是她烦心乃至失控的压力来源……用焦头烂额来形容玛萝的生活,应该是再正常不过。向来很关心姐姐玛萝的弟弟克雷格,帮她想出一个贴心的「抚忧解劳」方案:雇请一个夜间保姆,帮姐姐分担部分带小孩的工作,让玛萝从自己眼见的了无生气,演变成克雷格太太口中真真正正的容光焕发。
这个保姆的名字,叫塔莉(Tully),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我们很少看到电影会用一个配角的名字,来帮这部片取名。为何片名不叫「玛萝(Marlo)」就好呢?
即使身为妈咪也还是个女人
玛萝诚然也是个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母亲,努力把大小事务操持好的母亲,即便很累也不喊苦、继续扮演好自己角色的母亲,更是知道孩子特殊、受到歧异眼光对待,依然珍赏他、为他说项的母亲,凡此种种都足以让我们对她的角色投以同情和理解。莎莉赛隆不只是素颜增肥这般技术层面的去执行角色而已,更是升华到一种「感同身受」的境地,说服的不只是她自己,也是我们。
但是塔莉的出现,一个反差萌的对比,一个既是保姆又是可以谈心的闺蜜,一个让她可以从百无聊赖生活中暂时逸脱的一个窗口,这个亮眼女孩的到访,才让玛萝有了初探人生新方向的可能。塔莉做的不单是带小孩好让玛萝睡到翻而已,更是安抚她的身心灵,要她正视自己的母亲价值与能量,同时要她懂得梁静茹〈暖暖〉歌词里所唱的:「我想说其实你很好,你自己却不知道。」
玛萝当然不会觉得自己很好,否则她不会看到昔日室友时,脸上闪过一丝「回不去」的落寞神情;否则她不会不管对弟弟、弟妹或学校老师的情绪反应如此直接甚至尖锐……但是我们知道她的「Empty」所为何来,那是一种被榨干的疲累,那是生活只能如此的不甘心。当她被塔莉问到怀孕前的工作时,她说自己在代餐棒公司上班,英国大学文学学位的文凭彻底被浪费了,她生命有太多的不舍与无奈,
如果还有没有实现的梦想,我起码只会不爽世界,但我发现,我只是不爽自己。
她这样说道。
百般聊赖中的一股活水
塔莉所担当的角色,除了表面上看来的保姆一职,更像是一面镜子,不只告诉玛萝妳曾经很好,但妳现在也没有不好,也间接让玛萝曾经的向往,现有的想望,都有逐步屡行的可能。当我们看到她气喘吁吁的跑步、想超前前方年轻女孩而跌到时,她不以为忤的指称著胸前的奶水,表彰她已不对弟弟口中的「意外」怀孕说法有阴影,而对三个孩子的母亲一角肯认并引以为荣。而塔莉看到玛萝在看实境节目《gigolos》(牛郎来我家) 时,叫她继续看不要转台,要她大方承认自己的需求,最后更进一步召唤她心中的那把钥匙,虽然是由「替身」塔莉穿者女仆装,代劳解决与老公久未圆房之事,但也不失为一成不变生活中,可以泛起的新涟漪。
厌世妈咪日记
不过电影也有令人雾煞煞之处:启人疑窦的地方就在于玛萝性事的「突围」手法是否太「开明」?而最后玛萝和塔莉两人出游返家途中发生车祸、为何身受重伤的只有玛萝一人?我认为导演最后提供的说法,让这些疑点非但没有成为剧情转折的硬伤,反而让这样的剧情铺排更有说服力。玛萝梦中模糊至剧中才清晰具象化的美人鱼身影,是自己在现有僵局中努力脱困的最好证明,塔莉的必须离开,自己口中的过渡性质,也呼应了玛萝才是「正职」。
如同玛萝对琼纳所说:「这个世界可以有噪音。」我们害怕噪音,我们却必须接纳噪音,玛萝苦恼于走不出回圈,但回圈就是现阶段她必须面对的「噪音」:美人鱼终究存在于童话世界,曾经泅泳过的世界再炫烂,也必须面对终将上岸的准备。
「家」的特别就在于它跟「房子」的差别,家不只是一个居所、住所,更应该有屏蔽噪音的shelter (庇护)功能,当片中缺乏分担家事画面佐证的老公,剧末也抱起婴儿浮泛着一股慈父柔肠,当他和玛萝学会分享,一起边听耳机共同洗碗时,我们隐然感知到,虽然塔莉已经离去,但她所施加的亲情魔法,正一点一滴在这个家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