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以色列同名电影、由莎拉寇拉洁洛( Sara Colangelo ) 导演执导的《吾爱吾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 2018),剧情描述在幼稚园任教的老师丽莎(玛姬葛伦霍/ Maggie Gyllenhaal饰)已届不惑之年,对工作感到倦怠,回到家要面对正值叛逆期的儿女,生活中唯一让她感到快乐和放松的,是去曼哈顿下城区教授夜间部的诗歌课。
某日丽莎无意间突然发现,自己班上一个五岁的孩子:吉米,对诗歌有惊人的天赋,她急于让吉米珍赏自己的诗情,并展现给世人看。丽莎在诗歌课朗诵着吉米念诵的诗,她要吉米的保母记下吉姆无意间口诵的诗,她最后甚至要吉姆一有灵感就打给她以便抄写诗作,并自告奋勇当吉米的钟点保母,只为了保护这罕见的天赋。然而,丽莎急于保护的结果,却引起吉米父亲的反弹和恐慌,招致诗歌课老师的不谅解,吉米被父亲转到其他幼稚园,丽莎要如何做,才能挽回这个孩子,让这份天赋得以延续、甚至开花结果呢?
《吾爱吾诗》玛姬葛伦霍动人演技,渴望被了解的孤独与悲伤
距離在臺北電影節看以色列原版、由那達夫拉匹 (Nadav Lapid) 執導的《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2014) 四年之久,記得當時看完之後,仍有一種懵懵懂懂的感覺,對於這個老師為何執意要讓一個五歲的小孩去展現他的天賦,而不是讓他快快樂樂的堆沙玩積木就好,不甚了解;對於老師為何挺而走險,犯下擄童的罪名,只為保護著這個孩子的詩意才情亦感困惑。
隔了四年,我看到了美國版的《吾愛吾詩》,雖然有人說這個翻拍的版本明顯水土不服,我卻覺得雖然在情節和主要人物的設定上,新版和原版幾近雷同,但美國版有兩個地方是讓我覺得更吸引人的,一是女主角的選角,二是關於女主角家庭的內部探索。
飾演麗莎的瑪姬葛倫霍,原本就是我相當欣賞的女演員,她總能在不是那麼主流的電影中,內鑿出角色的深度,無論是早期的《怪咖情緣》(Secretary),或是 13 年的《法蘭克》(Frank),無論是藉打字打錯換取老闆打屁股、並從中產生快感的的秘書,或是外放熱情的神祕搖滾樂團女團員,她讓我們看到的不單只是驚世駭俗的怪,而更多是渴望被了解與接納的孤獨感傷。
在《吾愛吾詩》裡面,她依然保有讓人想內探其內心世界卻又帶點距離的防備感,我們想要了解老師到底要做什麼,卻又害怕老師做的事會否越了界、失去準繩?瑪姬葛倫霍透過眼神的流轉精準演繹這當中的曖昧難明,她用實際行動,去證明吉米可以是這混濁塵世的一道清流,他可滌淨我們渾身上下沾滿的銅臭味,扭轉當下盛行的唯物主義,吉米是一塊璞玉,他等待著被琢磨。
捍衛天賦卻恐走火入魔
然而,吉米需要被琢磨嗎?他可能隱隱約約知道,我有寫詩的能力,但他並沒有明確的喜歡詩並且想要持續進步的意圖,確切的說一個五歲的小孩在這樣的年紀,不斷的被告訴:你要趕快發展自己的才華,否則它稍縱即逝!麗莎的舉動縱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過於躁動和激越的方式,似乎看到後面只會予人走火入魔的感覺,而無法對她產生認同或同情。
於是我們要問,麗莎為何要這麼急?先前提到影片第二個吸引我的地方,電影對麗莎與家人間關係的著墨,似乎就是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麗莎曾經對吉米說過:
「要對這個世界保有好奇心,他就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然而以此為生活箴言和處世格言的她,卻赫然發現對生活保有好奇心的人已然不多,會不會到最後只剩自己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