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猎恐怖电影的老饕都知道,品尝恐怖片的真正乐趣,在于电影映毕后留下的余韵。电影情节的转折及巧思,或令人震撼的惊悚镜头,都能让观众离开戏院时回味再三。不过看完曾经手过夺魂锯系列的导演:戴伦连恩布斯曼( Darren Lynn Bousman ) 所执导的《摄魂修女院》( St. Agatha )后,萦绕在心头的或许并非心有余悸的震撼,而是一头雾水的困惑。
《摄魂修女院》。
英文片名「圣阿嘉莎」(St. Agatha) 藏玄机
原文片名的「圣阿嘉莎」是拒绝放弃信仰而惨遭凌虐的殉教贞女,也是女主角玛丽被强制赋予的新名字。两者的关连其实已预示了观众即将面对的残酷与暴力。本片的暴力场面没有像导演在处理《夺魂锯》前三部续集时的血腥张狂,不过仍考验着观众的忍受度。然而比起视觉效果,片中的修女院对心灵的禁锢与折磨,反而更令人毛骨悚然。
可惜的是,以往喜欢在作品放入逆转巧思的戴伦连恩布斯曼,这次的剧本却发生严重的问题。本片虽动用了四位编剧,但沟通与整合剧情的疏漏,仍造成前后不连贯,且逻辑难以自圆其说的惨况,让恐怖感大打折扣。
问题重重的《摄魂修女院》
《摄魂修女院》的第一个问题在女主角的性格塑造。怀有身孕且与男友私奔的玛丽,在经济窘迫的情形下投奔乔治亚州的一所修女院待产,却没料到修女院竟是被恐怖统治掌控的黑暗小王国。只要一踏进去,女孩便成了暴虐院长的笼中鸟。羊入虎口的玛丽只得集结其他孕妇的力量逃出炼狱。
撇开玛丽的心灵创伤不谈,她在故事的前半部是个果断且冷静的角色,而且面对死亡威胁仍维持坚强的意志力,但在后半段的剧情里,她却突然变成惊慌失措的惊弓之鸟。修女院虽然戒备森严,却并非铜墙铁壁,反倒是玛丽毫无自觉的莽撞行动,让所有人深陷险境,使逃脱难度一次次增加。更离谱的是,玛丽最后获救的关键,竟是仰赖「贿赂」这种最不可靠,且充满变数的手段,这让先前的各种逃脱计画,宛若纸上谈兵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