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色彩的乌克兰以及加雷斯仲斯的巡礼
《普立兹记者》通篇的色调偏冷,但在一些场合,像是杜兰提家中奢华淫迷的派对场景,就充斥着黄灯与肉体;或政府官员大快朵颐的美食、水果那些油亮且鲜艳的色彩,这是一种反差。
而到了故事中段,从仲斯为躲避亲苏的党员,从有独立房间的车厢躲进拥挤的下等车厢开始,原本就低彩度、灰蒙蒙的色彩顿时好像失去了大量饱和度,仅能勉强看出一些颜色。从这样的色调中,仲斯从背包拿出来一颗橘子,仅仅是橘子,便显得好像是黑暗中闪耀的珍宝,是这个车厢内所有人都觊觎的,与前段形成极大反差,仿佛向观众宣示电影即将进入另个截然不同世界,而且里头的人正挨着饿。
这个世界就是乌克兰,到达此处,电影的情节推进仿佛也停滞了,我们只能跟着仲斯行进、跟着他受苦,跟他一同去见证该地居民生活的惨状,与他一起变得沧桑,我们反而变得像是在观看纪录片,去目睹、去发现,让沃特杜兰提获得普立兹奖的五年计划报导背后,那些被视而不见的牺牲、那些雪地里的真相。
「如果苏联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仲斯尚未进入乌克兰之前,以及从乌克兰回来后各一次,本片分别藉由艾达(凡妮莎柯比 饰)及乔治欧威尔对仲斯提问,五年计画是否是苏联处于战后时期的必要之恶?在亲眼经历这些情景,从有色到无色,又从没有色彩的世界回来,让观众去对照也去省思,心中前后的答案是否有所动摇还是更加笃定了。
也许就戏剧层面来看,仲斯这个角色的价值观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所做出的选择也多是在观众预期之内的,虽然设计了艾达这个角色点缀出仲斯的感情层次,犹仍觉得不足。但也因为如此,反而凸显了仲斯那种明知险境,却为真相以身犯险的坚毅精神,以及这样的他为周遭带来怎样的改变。
最重要的是,《普立兹记者》再次提醒了世人乌克兰大饥荒的存在,也隆重地将幕后功臣──加雷斯仲斯这个名字引介给世界的每一位观众,告诉他们这段历史当中,那一位真正值得普立兹奖头衔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