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希特勒共乘飞机,成为最早亲身采访到希特勒的记者之一;他是第一个不用化名,直接向西方世界报导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 的记者;他来自威尔斯,在年满30 岁的前夕便在满州国遭到谋杀(一般认为与苏联有关);他名为加雷斯仲斯(Gareth Jones),而电影《普立兹记者》(Mr. Jones) 中,那位唯一的普立兹记者并不是他,而是沃特杜兰提(Walter Duranty,彼得赛斯嘉 饰)。
动荡时代中的记者们
沃特杜兰提是从俄国内战(Russian Civil War) 之后开始驻在莫斯科的纽约时报记者,因对苏联五年计画进行的一系列报导,在1932 年获得了普立兹通信奖(Pulitzer Prize for Correspondence)。
在《普立兹记者》片中,加雷斯仲斯(詹姆士诺顿 饰)采访希特勒之后,已预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因为这号人物而爆发。仲斯设想着该如何抵抗希特勒,而另一方面,德国东方的苏联,因为史达林的五年计画而在全世界经济萧条之际创造出奇迹,军事工厂、国家经济以神奇的速度扩张与成长。想到能够与史达林结盟,驱使了仲斯前往苏联采访史达林的动力。
与《动物农庄》的连结
电影以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约瑟夫马维 饰) 书写《动物农庄》时的场景穿插,猪只进食的开场也预示了这部片将与「猪」(官员)以及「食」(对比饥荒)的连结。有趣的是,《动物农庄》一开始农场的主人也叫做「Mr. Jones」(同本片英文片名),虽然与本片的主角形象不符,但电影中也暗示仲斯与《动物农庄》的潜在关系。
除了这本著名的《动物农庄》,乔治欧威尔也以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传世,两部小说都有浓厚隐射苏联的味道,前者阐述理想的共产主义是如何因为权力而走向极权,而后者展示了极权政府如何运用权力来营造出乌托邦的假象。
而与欧威尔采用隐射性十足的寓言形式不同,《普立兹记者》直接援引历史事件,没有窜改人名,也没有隐晦的象征,波兰导演安格妮兹卡贺兰 (Agnieszka Holland) 无意打造另一座乌托邦,直截将无处不在的监控、高官夜夜笙歌的丑态展现出来,观众只要对历史的苏联、史达林有粗浅印象,大致便能掌握全片的走向,那个仲斯所欲了解的真相──苏联何能如此迅速地发展军事工业──答案其实也不难想像。
片中使用的手法相当多元,表现电话监控所强调讯号的传递画面,不禁令人想到曾与导演共事过的奇士劳斯基 (Krzysztof Kieślowski)《红色情深》(Three Colours: Red) 的开场;在仲斯搭乘火车时,列车急速行进的画面,同时穿插以工人工作的影像,搭配急促的音效,让人联想到马不停蹄的生产革命,既飞快又不人性;而最明显,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电影运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