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经在电影院中,因为喜剧而笑出声,因为鬼片而尖叫过吗?电影院虽然和图书馆一样,理论上禁止喧闹,但交谈声、笑声,和爆米花咀嚼声也不曾缺少过。《 噤界》这部由约翰卡拉辛斯基自导,和妻子艾蜜莉布朗共演的惊悚电影,却让我见识到另一个境界。
「无声胜有声」─ ─
缺少人声的电影增添更多不安,影响远在萤幕另一头的影众,大气都不敢喘一声的压抑,90 分钟真的不算短,再长心脏都闷出毛病了!「听觉」是怪物过于敏锐的器官,却是聋哑女儿毫无用处的缺陷,「安静」对各自代表不同含意,极端反差的特征成为彼此最大弱点,眼看怪物已来到身后,瑞根却因为听不见而毫无察觉,让人捏了一桶冷汗,这也是《噤界》的最大卖点。
*以下剧情有雷,请保持安静继续看下去!
就算只是一台小玩具都会招来死劫。
虽然少了声音语调上的发挥,纯靠手语以及生动的肢体,亲人间的互动依然暖心动容,尤其喜欢艾蜜莉布朗饰演的妈妈伊芙琳鼓励儿子马克司的场景,和《列车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又是截然不同的形象。隐声匿息才能逃过怪物的猎杀,成功让惊悚氛围少了发泄出口,紧张情绪感染本该自由的我们。
镜头停留在木板阶梯上,犹如等待猎物般直立的钉子,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除了伊芙琳,我得屏息咬着手指才能抑制想代替她放声尖叫的心情……天啊!钉子深深剌入脚底,怎么能忍得住声音?
就是往你痛处戳!
这就是剧本使坏的地方。伊芙琳踩着血脚卬,抱着即将分娩的孕肚躲进浴缸,胯下流出的鲜血怵目惊心,为了新到来的生命得忍住比脚底更胜的痛楚,她胀红扭曲的脸,死命深呼吸,嗜血的怪物离自己只隔一扇门……从开头小儿子手中的玩具火箭、老翁放声大吼,「声音伴随死亡」的关系深耕在影众的反射认知上,让艾蜜莉布朗这场戏达到动魄惊心的巅峰。
「声音」的存在
乍看是个需要抹灭的元素,其实技巧在于能否把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我们在巧妙安排下化为角色的「耳朵」倾听外界动静,保持静默的状态下,它却是判断怪物位置的重要线索,而声音存在与否最微小的差别,发生在袭哑的瑞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