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楼一安执导的电影《该死的阿修罗》(2021) 以一起发生于夜市的随机杀人案,辐射出加害者和受害者以及周遭人不同的面向,导演以三个篇章多线叙事的方式,缓缓拼凑出这起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电影虽然是受到报导文学的启发,但导演不想做新闻容易标签化式的处理,不以杀人案的主嫌詹文(黄圣球 饰)沉迷漫画,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故犯下此案,做为陈套而刻板的理由,更试图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梳理出他骤然犯下惊世骇行的脉络。
在观看本片之前,周五有先去听了楼一安导演在台大举办的电影讲座,当时经导演之口已先得知了电影中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心想这样在观影时似乎多了可预期性而少了些观影的兴味,然而观毕本片我发现这样的疑虑是多余的,如同闻天祥老师所说,电影是不怕被暴雷的,甚至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处境,并非纯然对立甚至是可以对调的!
年轻的心,无形的牢笼
詹文杀了人,但是他受制于一个吝于肯定甚至动辄否定自己的父亲,连未来都被规划好,比那条被关在笼子里,名唤Oreo 的狗的处境并没有好多少,没有有形的笼子框限他,但他的心灵恒常是不自由的。
被杀的公务员小盛(赖澔哲 饰)片中看来似乎总被未婚妻Vita(黄姵嘉 饰)厉声责骂,觉得压抑的他只能在虚拟世界称王,变相剥削相对弱势的人。在楼导的摄影机底下,没有纯然的善人或恶人,詹文的好友阿兴(潘纲大 饰)或许冲动,却对朋友仗义,小太妹琳琳(王渝萱 饰)对母亲叛逆出言不逊,是源自于爱的匮乏,琳琳的妈妈(张诗盈 饰)看来是个不适格的母亲,电影省去了她的前因描述,但我们却到最后看到她试图变更温柔的初心,尽管那也许出自于导演的想像或设计。
如果人生有其他的可能……
片中的随机杀人事件,容易让人连想到2014 年郑捷的北捷随机杀人案,导演在拍摄前也访问了郑捷的律师,看了郑捷写的文章,觉得他非常有文采,事实上郑捷本来不愿意读环工系,想转学考中文系但未考取。导演就在想:如果他当时考取了呢?会不会他的人生,就有不一样的可能?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否有可能因为不同的选择,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就是《该死的阿修罗》试图呈现给观众的题旨。人生不能重来,但电影可以,相较于第一二篇章的沉郁调性,第三章节〈奈何桥〉给予角色新的相会可能和重生空间,让角色长出更饱满的血肉,故事也有了更丰厚的层次,也拉出了善恶之间的辩证,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处境,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纵然故事重新展演后,结局依然令人感伤,但至少无论詹文、琳琳和她的妈妈,都多了爱人的能力,阿兴依然冲动却相对没把矛头直接指向他认为的加害者,受伤害的人也因而减少了,这不啻为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也令人佩服楼一安和联合编剧陈芯宜优异的说故事能力。
多线叙事悄悄聚拢,理出人性晦涩与矛盾
要处理多线叙事的故事并不容易,《该死的阿修罗》难得在于能让这些线缓缓并行并悄悄聚拢,从庞大复杂的人际网络,梳理出人性的各种晦涩矛盾,也展演出人的多种面向,温柔和暴烈可以并存,恨也并非爱的相反,而取决于一念之间。纵然有人认为片中出现的虚拟世界文化(漫画,网路)、角色设定(问题少女,酒鬼妈妈)有刻板印象之嫌,然而导演认为若将角色设定为精神疾病或思觉失调,难道就不刻板吗?在我认为,导演并非单纯的将问题归因于虚实不分所以杀人,母亲酗酒所以叛逆,「不觉得被爱」,可能才是最纯粹的缘由。
《该死的阿修罗》影评心得总结:爱与善恶一念间
爱不容易,爱有时会受伤害,先付出不一定先得到,但是若感觉到被爱,是否也多了给予的可能?电影散场,角色带着各自的遗憾离场,散场后的我们,也许能找个时间好好思索,电影对生命本质提出的探问,相信必然会有更大的启发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