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地狱怪客:血后的崛起》(Hellboy: Rise of the Blood Queen) 是让人心情最复杂的一部超英雄电影,它的诞生过程甚至比起一个地狱宝宝降临人世还困难:搁置计画、转换发行商、传出漫画作者与导演不合、换导演、延期……在仍有许多人喜爱2004 年《地狱怪客》(Hellboy) 与2008 年《地狱怪客:金甲军团》(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与执导它们的导演吉勒摩戴托罗(Guillermo Del Toro) 的状况之下,很多人对《地狱怪客:血后的崛起》的疑问会是:这部电影到底跟旧版有什么不一样?它更像漫画《地狱怪客》了吗?它的重启成功吗?
《地狱怪客:血后的崛起》
不同立场有不同体会
这些问题甚至会因为观众的身分而有不同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地狱怪客:血后的崛起》让人心情复杂的原因:你可以说它是最爽的超级英雄电影、同时也是最失败的漫画改编电影。
我知道你喜歡爽片,而超級英雄電影在被陰暗韋恩家少爺搞得陰暗前,應該都得先是爽片才行。就這個角度,《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是成功的,原因很簡單,未上映前我們應該就知道了:這部電影的所有宣傳都在強調它是個爽片,還是部肯定、確定、一定血腥暴力的 R 級電影。預告裡的配樂是比利愛斗 (Billy Idol) 的《Mony Mony》跟搖滾嗨歌《水上之煙》(Smoke On The Water);預告裡的台詞就有一大堆「fxxking」;預告跟海報上甚至還特別標明「這部電影超血腥」,這其實有點多餘,因為連預告裡都有把人類做成串燒還有撕臉皮的畫面了,電影公司怎麼會懷疑還有觀眾認為這是普遍級電影呢?
出身恐怖電影界的尼爾馬歇爾 (Neil Marshall) 讓 CG 血漿灑滿《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的銀幕,爆頭、斬首、斷肢俯拾皆是,光是這點就已經與戴托羅的舊版電影大相逕庭。如果你要用這部電影來迎接初夏的炎熱,那絕對非常適合。至少戰鬥橋段數量很多,加上每個橋段勢必都要畫面大爆血,而地獄怪客已經紅通通、血后聽起來也很紅,這部電影如果改名《赤朱烈火紅血球》這種紅到底的鬼名字也沒問題。
不能更紅的這一幕竟然沒出現在電影裡
血腥程度爆表 限制級超級英雄
它的血腥程度超越了《死侍》(Deadpool),成為當今超英雄電影史上的血腥第一名:R 級超級英雄電影已經很少了,而在非常愛拍 B 級動作片的千禧年影業(Millennium Films)手裡,這部《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就跟《浴血任務》(The Expendables) 一樣喜歡滿臉鮮血。如果你厭倦超級英雄電影的畫面尺度,只停留在公園兒童沙坑等級,那麼你應該會滿意《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的五分鐘一噴血。
但是,《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不是改編自《浴血任務》。它改編自麥克米格諾拉 (Mike Mignola) 的漫畫原著,而奇怪的是,創作長達 17 年的《地獄怪客》漫畫根本算不上是一套血腥漫畫。是的,地獄怪客常常用它的「命運右手」敲碎木乃伊的頭骨,但畫面上看起來就像孩子把樂高怪物打碎,頭骨碎片像樂高磚一樣飛散,帶著一種卡通式的幽默氣氛。《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選擇兒童不宜尺度的目的昭然若揭:它想要擠進那塊現在還只有《死侍》獨佔的 R 級暴力血腥歡樂超級英雄電影市場。
漫畫最血腥就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