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或许都还没忘记《五星飨魇》和恐怖主厨雷夫范恩斯的时候,来自泰国的Netflix 原创电影《饥渴游戏》(不是《饥饿游戏》)上线了。《饥渴游戏》由《模犯生》名模演员茱蒂蒙琼查容苏因主演,诠释一位原先在家中小摊位炒河粉,进而被挖掘到名厨保罗的「Hunger」团队担任热炒主厨的「普通」女生欧伊。
醉翁之意不在酒,《饥渴游戏》虽然有严酷的主厨,但训练过程都只像是配菜,不能期待像是《地狱厨房》那种等级的展现,本片的戏剧性都放在别处;《饥渴游戏》真正想谈论的主题是阶级,电影打从一开始就非常刻意的强调阶级差异,欧伊与朋友坐在面摊吃饭聊着工作与收入,冷不防来了一句:
「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没有幸福的权利。」
同时,店外是有钱人就可以随心所欲违规停车的场面。这样的对比在《饥渴游戏》片中不断出现,富人阶级的狂欢与坐在路边随意吃食的街友,或是单人病房与勉强入住的拥挤多人病房,普通人的悲苦对比有钱人的虚华和浅薄被多次强调到几乎用力过猛的程度。
「我想变得特别。」
欧伊进到「Hunger」厨房后,对保罗主厨如此说着。她不想再当普通人,而她接下来追逐特别的旅程一如观众预期的,会揭开所谓上流社会的丑恶、也会让她逐渐踏上成魔之路,然后终究对人生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以下有部分剧情提及
《饥渴游戏》这样的情节设计着实有些套路,更有什者,《饥渴游戏》的细节无法跳脱刻板印象、也有许多剧情经不起推敲。就拿欧伊对热炒主厨一职越来越上手之后,突如其来的一个支线来说,「Hunger」团队来到住宅区替一家三口做菜,没想到事情却急转直下出现惊悚发展。
其实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内气氛怪异,由此延伸说不定能够发展出,自视甚高的主厨VS. 不惜花巨额也得证明些什么的、即将走上绝路的家庭,双方意识型态上的对垒,让女主角进一步思考精致餐饮(fine dining) 的真正价值,也可以扣回电影抛出后却未运用的金句:
「到底是因为特别才昂贵,还是昂贵才特别?」
这个段落最后发生的大事件的确完成了剧情的推进和铺陈,进一步推动欧伊离开保罗主厨的决心,但放在故事里却显得荒唐又没头没尾。
《饥渴游戏》其他令人无法接受的细节还包括:欧伊只不过在大厨麾下待了一小段时间,竟然就能成为新餐厅主厨执掌一切?欧伊的老朋友明明知道她必须支付爸爸的医药费帐单,也知道她处在事业起步期(先不说她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何一直觉得她变了、声声唤要她回家?
《饥渴游戏》最后,欧伊决定不玩有钱人的游戏,回归家人身边,找寻遗失的美好⋯⋯完全是个可以预期且老套的收尾。不过,电影在展现了富人的种种丑态之后,也不太可能有预期之外的的结局方式。
耐人寻味的是,《饥渴游戏》中所谓的上层阶级,他们的脸孔是很模糊的,只是一个概念,一个靶子,一个刻板印象的载体。富人狼吞虎咽、吃人「血肉」,但故事中有血有肉的其实是同样来自穷人阶级的保罗和欧伊,聚焦他们努力往上爬后,想法如何产生转变。恐怖大厨保罗以反派形象出现,嘴脸丑陋,电影一来一往,富人的恶被「肤浅」「虚华」等缺点掩盖,真正被批判的反而是想要力争上游的穷人?
这里,我想搬出《饥渴游戏》观影过程让我想到的两部电影作为比较。第一部是《燃烧烈爱》,电影里穷女孩海美提出一个概念:非洲布希曼人将人分成「饥饿者(little hunger)」与「饥渴者(great hunger)」,分别是对生理上饥饿与对心灵上饥渴的两类人。虽然后者志向远大,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的海美最后还是被富人给生吞活剥。
另一部片则是《寄生上流》。《饥渴游戏》中,欧伊刚踏进厨房时,保罗闻了她身上的味道,并说这个味道不属于这里。这使我想起了《寄生上流》也明确指出穷人身上有股「难以去除的味道」,可惜《饥渴游戏》并没有继续往下延伸这点。
这两部电影也都在谈阶级,但剧情出乎意表、令人印象深刻,《饥渴游戏》最终落点太过理所当然,着实令人感到可惜。因为《饥渴游戏》在视觉上可说是下足功夫,几场大火热炒的戏都非常震撼感官,浮华奢靡的宴会,宾客贪婪饮食的丑态,听觉感受也极其真实。
整体而言,《饥渴游戏》拍得成熟匠气,就只差在核心概念太过平庸老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