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极右翼份子安德斯布雷维克( Anders Behring Breivik ) 以汽车炸弹攻击政府大楼后,伪装成警员前往乌托亚岛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这起恐怖攻击造成七十七人死亡,且死者多为在岛上参加营队的青少年。事隔七年,保罗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 与艾瑞克波贝( Erik Poppe ) 分别以这起悲剧为主题,拍出调性互异的《0722:极右挪威》( 22 July ) 与《 7 月22 日重生》( Utøya 22. juli ) 两部电影。
真人真事改编的《 7 月22 日重生》
改编自相同题材的两部作品,相较于前者的新闻纪实风格,后者更像逼真的凶杀恐怖片。但比起虚构的恐怖,《 7 月22 日重生》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以及电影背后的残忍现实,让观众无法对片中的暴力一笑置之。它不想讨论行凶动机或是非对错,而是从受害者的视角,引领我们安静的走完这趟地狱之旅,并在观影后留下挥之不去的强烈震撼。
电影采用一镜到底的跟拍视角,叙述少女卡雅在事发的七十二分钟内,与同伴奋力求生的过程。虽然故事人物皆为虚构,但导演波贝参考生还者的口述,不但细腻地重现案发现场,也试图还原他们在当下的感受。
与《爱国者行动》(Patriots Day) 或《联航93》( United 93 ) 等作品不同,本片没有起承转合、配乐,或戏剧性的对白。它不以煽情手法撩动观众同仇敌忾的心理,也不去「提示」他们如何解读此事件,它仅透过片中的恐怖情境,让观众发自内心的理解生还者的害怕及无助。换言之,我们被迫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硬着头皮面对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死亡恐惧。
2018 柏林影展竞赛片,艾瑞克波贝导演的恐怖与绝望
战地摄影师出身的波贝,显然清楚人类面对突发暴力时,会因未知的恐惧留下强烈冲击与创伤。这类经验往往难以预测,而且缺乏现实感。因此他在片中营造类似的惊吓效果,并毫无预警地点燃暴力的火种。
当枪声响起,前一秒钟还在争论世界局势与政府政策的年轻人们,发现远在天边的恐怖攻击,突然变成眼前的血腥景象,顿时方寸大乱。岛上危机四伏且敌暗我明的环境,迫使他们放弃理性与知识思考,变成四处奔逃的「非人」猎物。缺乏危机意识的惨痛后果,在此表露无疑,让这些令人惊惧的骇人画面,流露出强烈的警世讯息。